作者/张严平熊琳
编辑/张芊芊⊙校对/林凤
张亭栋大胆使用砒霜提取物制成的注射剂治疗白血病,为人类征服白血病写下新的一页
张亭栋:年11月出生,哈尔滨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使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重点研究血液病,承担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疗效的机理研究。年,获“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年,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年9月19日,求是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血液病专家、83岁的张亭栋教授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张亭栋,是使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他一生研究的“最爱”,就是砒霜。
对于砒霜,这一家喻户晓、谈之色变的剧毒物,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还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可疗伤治病。那么,张亭栋是如何走上用砒霜治疗白血病、“以毒攻毒”的道路的?剧毒的砒霜又是怎样在他手中变成了治病的良药?
砒霜静脉注射“第一针”“将中药剧毒药物砒霜直接注射到人体静脉,这种尝试在当时无法想象。”张亭栋回忆当年的研发过程时,如是说。也正因当年的大胆尝试,业内医生给他这针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古今中外第一针”。
这第一针的启蒙,始于年。
那一年,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一个公社卫生院传出了能治疗癌症的消息。省卫生厅为核实情况派出哈尔滨医院内科、外科、中医、药剂科和胸科的5人专家组前往调查,同时具有中西医研究背景的张亭栋被任命为组长。
张亭栋和同事们前脚刚跨进公社卫生院,就被住院的癌症患者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争相诉说自己的病情:大肠癌患者说不便秘了,肝癌患者说不疼了,宫颈癌患者说不出血了。
正说得热闹,一位老人好不容易挤进人群,对着专家组的赵教授问了一句:“赵教授,你咋来啦?”“怎么?您是?”“俺在你那儿看过食道癌啊!那时候连饭都吃不下,以为没戏了,手术也没做就回来了。现在俺好多了,一顿饭能吃俩馒头!”
专家组立即医院透视检查,结果发现他的食道内肿瘤萎缩,堵塞得到有效缓解。
眼前的事实让专家组难以置信。仔细追问下才知道,原来,林甸县一位老中医用砒霜、轻粉和蟾酥等中药组方治淋巴结核,开始是用药捻子,后来由一位药剂师改为针剂。药剂师罹患皮肤癌的母亲正是使用了这个药方,涂拭患处1个多月后奇迹般痊愈。
因为卫生院最早是在年3月开始使用这种肌肉注射针剂来治疗癌症的,所以,人们将其命名为“”。
(张亭栋,图片来源网上)
冒险一试“既然能治癌症,那能不能用这个方子治白血病?”高度的职业敏感让张亭栋很快联想到自己研究的白血病领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尽管有些不可思议,但他决定顶住压力,冒险一试。
砒霜、蟾酥和轻粉,在中医学界属于毒性强的药物,一旦不对症或者使用剂量稍有差池,就会陷病人于险境,甚至有生命危险。作为主治医师更是难辞其咎。正因如此,虽然“”药方的药效得到肯定,却没有医生愿意继续研究。
面对质疑和危险,张亭栋选择坚持。
“白血病发病急,青壮年中发病率高,上世纪70年代没有什么有效药物,今天在你面前还好端端的孩子,两三个月后说没就没了。”患者死亡盖上白单被推走的那一刻,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让张亭栋的心一次次被刺痛。
于是,在同院的药剂师韩太云将“”改成西药剂型的注射剂后,张亭栋开始了缜密细致的动物实验。在经过剂量调配和配方等多次论证后,他发现:轻粉对肾脏有伤害,而蟾酥有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单独使用砒霜治疗效果最佳。
这个结论让张亭栋兴奋不已,两年多来的研究总算有了初步结果。可是医学界质疑的声音却此起彼伏,到底要不要应用到患者身上?他们愿意尝试吗?万一真的出现问题患者如何救治?
这时,病房里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军人直接找到张亭栋说:“张大夫,您就大胆尝试吧!我们死了不要紧,只要能救活更多的人,砒霜我也不怕!”一位老大娘甚至还给张亭栋跪下哀求:“张大夫,俺在这儿住这么长时间了,相信您是个好大夫啊!您就救救我们吧!”
患者们的信任,让张亭栋热泪盈眶。年,经过上级部门核准后,张亭栋开始将三氧化二砷应用于临床白血病治疗。
张亭栋深知: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患者随时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在砷剂应用于临床的初期,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从早上7点到深夜11点,张亭栋始终坚守在病房,和病人在一起,寸步不离。困了,就在办公室打个盹儿;饿了,就拜托同事去食堂打饭,几个星期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年,一个叫医院,怀有7个月身孕的她,牙齿、鼻腔等多处部位出血不止,到医院后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随后,沉重的打击诱发了流产。在医务人员的鼓励下,她开始接受砷剂治疗。
让人惊心的是,仅仅4个月后,董秀芝便能够站立,12个月后,她顺利出院。年,董秀芝产下一个健康男婴,年重回工作岗位。
多年来,张亭栋心中始终惦记着董秀芝的病情,每年都会驱车回访。时至今日,董秀芝依然健康地生活着,成为世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中的“寿星”。
实际上,张亭栋牵挂的患者并不只有董秀芝一个——直至退休前,张亭栋仍坚持对亲自参与救治的名患者进行回访、调研。通过调研,他发现:砷制剂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效果最好。如果没有并发症等特殊情况,白血病患者使用砷制剂的缓解率高达91%。
中药攻克疾病有巨大潜力“中医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是祖国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张亭栋看来,用砒霜治病,中医药早有记载。三氧化二砷作为砒霜的化学成分,恰是用西医的方法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用以攻克世界医学难题。这项成果本身就是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式的肯定。
在荣获年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之前,张亭栋的砷剂治疗白血病方法就已经在世界医学界引起轰动。年12月,张亭栋和时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陈竺受邀参加全美血液学大会,会上,陈竺在发言中详细阐述了砷剂治疗复发的白血病症15例中有14例完全缓解,引发会场轰动。而率先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张亭栋也被推上了世界医学舞台。
“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那场报告后,与会专家们纷纷走到我面前,拉住我的手,由衷赞叹中医的神奇。”张亭栋说。
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医学家砷剂临床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团队通过将三氧化二砷持续缓慢静脉输注的方法,较大程度上避免了沿用30多年的三氧化二砷常规静点时发生率很高的“高白细胞血症”,缩短了疗程,降低了死亡率。在临床应用中,被誉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效低毒的新方法。此外,砷剂对胰腺癌、胃癌、肝癌、肺癌等癌症的诊疗效果也在进一步研究中。
“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攻克疾病仍存巨大潜力,有待挖掘。”张亭栋说,中医学仿佛一座深奥的宝库,有太多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破解,也有太多的未知等待着有心人去探索。古老的祖国医学将走向世界的舞台,为更多的人带来福音。
(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和恩馨)
延‖伸‖阅‖读
颜德馨老师首先提出白血病的中医分型证治,发现疗效显著的中药药物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血液病发病率升高,西医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佳。他迎难而上,开始积极探索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有效药物。
为此,他一方面寻找机会,尽量多地观察病例,医院血液病人的治疗;一方面深入钻研医学著作,特别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深入钻研了中医气血理论。他与同事合作,对例疑难病患者进行“甲皱襞循环”、“血液流变学”等的数据观察,证实了血瘀阳性指征的普遍性,同时证实了经活血化瘀治疗后,白血病病人不仅症状改善,相应的实验室指标也明显好转。
他认为,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温毒、虚劳、癥瘕、积聚等范畴。通过文献梳理,他发现犀角能使白细胞迅速降低,迅速退热,缓解出血。在临床观察中,他还发现砷剂可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机理研究
由于古代医学书籍没有“白血病”的记载,颜德馨教授与课题组成员结合患者体征及治疗中症状变化,参考中医学古代文献中与白血病临床症状相同和相似病证的描述,较细致地分析了中医学对白血病的认识,认为急性白血病与“温邪”(热迫营血)、“急劳”“热劳”和“血症”等相似;慢性白血病的证治则散见于“虚损”“癥瘕”及“积聚”等病中。至于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者,又与“瘿”“瘤”及“痰核”等相类似,而“绿色瘤”则与“恶核”相似。其病因病机与肾虚有关,虽可牵涉他脏,但主要由于肾亏,乃因虚致病,而非因病致虚;但就现代医学的理论观之,认为还没有一个症状或体征具有特征性,因此诊断的确立主要依靠血象及骨髓象的检查。这一认识发表在了年7月《上海中医药杂志》中的《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体会》一文中。
在梳理了急慢性白血病在中医古籍的症状与治疗方后,颜德馨教授开始了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并在治疗的过程中总结其发病规律及特点,形成了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年6月与课题组成员陈舜儒一起在《哈尔滨中医》杂志发表了《白血病发病机制之试探》一文,认为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总的来讲是以肾虚为主,其中除阴阳两虚型外,阴虚、痰热及温热三型属肾阴虚,阳虚、瘀血二型属肾阳虚,在此基础上因各人之体质,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之病机,累及不同之脏器。因此,分别出现各型所特具之症状,如阴虚型由于肾阴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水火不济导致心火上炎,另一方面心肝二脏又可相互影响,所以该型主要表现肾、肝、心三脏之症状。又如痰热型,亦本源于肾阴虚,一方面因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肝阳亢后,木火又可刑金,而致肺阴虚。另一方面,肾属水,肺属金,金水为母子之脏,又可互相影响,而使肺、肾二脏之症势加重等。
临床研究
在中医治疗上,由于各类白血病或同类白血病的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都不相同。颜德馨教授将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初步归纳为六种证型,即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痰热型、瘀血型、温热型六种。颜德馨教授体会治本病时,对患者正气之估计要保持高度警惕,急则治其标,治标正所以减少正气消耗,临床用药,常以补药结合对症治疗的方法,能使患者症状消失快,易趋缓解,或以西药抗白血病与中药补虚相结合,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颜德馨教授为了有效地控制白血病,在传统方药上不断寻求和筛选有效药物,特别是具有多种作用的药物。中药对贫血的治疗可分滋阴、补阳、阴阳并补三类。滋阴与健脾温肾(补阳)药,一般均有提升红细胞、血色素的作用。滋阴药获效时,亦有刺激白细胞上升的可能,一般以阴阳并补的疗效为最佳。滋阴药如首乌、生熟地、阿胶、枸杞子、当归、白芍、玉竹、黄精、萸肉等采用较多。对阳虚型以苍术、白术、山药、鹿角、仙茅、人参叶、巴戟、补骨脂、苁蓉等用之较为应手,其他为牛骨髓与胎盘煎服,疗效亦佳。对各型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的治法,则应分寒性或热性二类分别处理:热性者以首乌、地骨皮,寒性以附、桂、鹿角等应用较多。特别对白细胞降至以下者,西洋参之疗效较为显著,往往得以转危为安。其他如人参、紫河车粉等亦有一定的疗效。血小板减少,有时单用连翘、红枣即有效。在复方中用胶类,特别是龟鹿二仙胶或鹿胶,具有一定的作用。
中西医综合治疗白血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离理想效果还是有较大的差距,颜德馨教授开始思考在中药里寻找药物,他选择了雄黄(砷制),这一选择为白血病现代治疗做出了有益探索。
中医使用峻药已经有千年历史,一般而论,平常之症当用平和之药,无须峻药重剂,但当大病重症之际,则非寻常药剂所敌。颜德馨教授讲述他使用雄黄来治疗白血病是受其父亲颜亦鲁的影响。颜亦鲁行医期间常用雄黄二分同拌茯苓治疗疟疾等顽固性高热,颜亦鲁解释使用雄黄治疗高热是取中医治疗思路中“以毒攻毒”的思想。颜德馨教授在父亲思维的启迪下,用中医药取类比象的思维,把雄黄用到一位白血病高热屡治乏效的病人身上。使用雄黄是一种冒险之举,胆欲大而心欲小,病人服药后,颜德馨教授日夜陪护在病人身边,吃住在病房,晚上也不回家,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两天以后奇迹出现,病人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下降到正常水平,后服滋阴固本汤,症状改善,转院继续休养治疗。接着,他又在病区其他病人中使用了雄黄粉,同样证明雄黄治疗各型急性白血病,能降低白细胞,对红细胞、血小板无影响,结合化疗能起协同作用,亦可作为维持缓解期的药物。其后他除了雄黄,还研究了腰黄,体会毒性比雄黄要平稳一点,对于热性来势过于凶猛的白血病用腰黄,来势平平的白血病就用雄黄。只要用上这两味药,白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他把雄黄制剂化,做成0.5g/颗的胶囊,在相关文献中使用55号作为雄黄的编号。
研究期间,颜德馨教授单用雄黄治疗慢性白血病8例;雄黄与马利兰合用治疗慢性白血病7例;单用雄黄治疗急性白血病4例;雄黄和6-MP联合用治疗急性白血病7例,观察患者血常规、部分患者骨髓涂片和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果在血象改变上发现雄黄对白细胞总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般敏感者在1~3天内开始下降。但与6-MP或马利兰合用时则可产生协同作用,加速彼此之疗效,缩短开始下降天数。在骨髓象的改变上,在获得的治疗前后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情况来看都是有不同程度缓解。在临床表现上慢性白血病单用雄黄治疗组8例,皆为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单用雄黄治疗组4例中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慢性白血病雄黄加马利兰合治组中7例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这2例。急性白血病雄黄加6-MP合用组7例中,完全缓解者2例,部分缓解者4例,无效果1例。颜德馨、余怀勤、陈舜儒等于年10月总结其临床观察效果,在《哈尔滨中医》杂志发表《中药“55粉”治疗白血病疗效的初步观察》,认为通过临床疗效发现雄黄对白细胞异常增高确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红细胞、血小板无明显的影响,并认为导致的原因可能是通过某些酶的作用而减低氧化及糖代谢作用,抑制红细胞的耗氧量及蛋白质的分解,能扩张毛细血管,加强周围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同化过程,促进吸收,并且在论文中明确地表明了中药“55粉”是砷与硫的化合物。该文章曾于年在苏杭沪地区血液病学术座谈会上及年全国血液病会议上交流,此项临床报道对白血病以后的现代治疗起到了一定参考价值。
此外,应用55号自制粉剂加入金黄散膏中外敷或作游子透入,对白细胞浸润引起之局部肿痛及皮下结节等效果颇佳;超短波透热疗法应用于淋巴结肿胀及局部炎症;用“消痞粉”外敷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皆为综合治疗各类方法之一。如一位邹姓患者,在住院九个多月中,仅用“6-MP”16天,其余全部用中药治疗,亦获得血象及临床的全部缓解,并存活一年以上。慢性白血病病例中,不以“马利兰”为唯一的治疗药物,亦可取得血象及临床的完全缓解。在经治急性白血病的病例中,存活率超过一年以上的有3例,慢性的也有超过7年以上者。从年到年,颜德馨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如《白血病的辨证论治》《白血病的综合治疗》《白血病发病机制的试探》《白血病证治》《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体会》《白血病的综合治疗介绍》《慢性白血病脾肿大的外治法》,陆续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哈尔滨中医》《中医杂志》及全国性血液病会议上交流发表,奠定了中医对白血病的诊断治疗的总体思路。
但随后而来的长达10年的政治风暴,中断了颜德馨教授在白血病领域的研究步伐,然而国内对于白血病诊治的科学探索仍在延续。在《中药“55粉”治疗白血病疗效的初步观察》文章发表9年后,张亭栋教授用复方砒霜“癌灵”(砒霜、轻粉、蟾酥等药组成)治疗白血病有效,于年发表文章《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白血病初步临床观察》,其后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至年张鹏教授等首次报告用单味药砒霜提取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白血病。年王振义、陈竺院士等进行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其后又有一些专家进行了临床前实验研究和Ⅱ、Ⅲ期临床试验,为砷制剂治疗急慢性白血病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客服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3、本